各位领导,各位同仁我报告的题目是如何激活乡村湿地。我们做了一个乡村湿地的规划,现在一期的工程已经结束,二期同时推进。我把这个项目跟各位做一个简要介绍。乡村湿地刚才很多老师和专家谈到了文化起源,环境的价值,它的人居承载的能力,以及未来发展方向。我想说的第一步应该如何从社区的或者乡村社区发展角度,产业的提升和结合美丽乡村的建设,以及和环境改善,三者融为一体,才能很好把乡村湿地问题解决。也希望把我们常熟乡村湿地重构引领我们国家一些乡村湿地发展,这是我们未来新农村,我们的乡村社区非常大的方向,这个也是应该说非常大的挑战,不是很容易做成一个事情。
那么这是我们对乡村湿地简单的诠释,刚才专家也讲了,是一个生产,生活,生态一个综合题,江南文化五六千年历史,是一个乡村湿地的类型。它的空间来说,首先是一个生活空间,如果加上乡村湿地,这个湿地是一个生活空间,那么生活包含了日常生活,另外还有它的生活中所承载的一些我们说的喜怒哀乐,还有第二是生产空间,无论鱼塘,还是稻田都是一个生产空间,第三是自然空间,由自然转化成人居的条件,自然的存在要素越来越少,人工影响环境条件,或者生产条件越来越多。我们要思考和传统湿地保护是走不同的路线。
另外长三角典型湿地的代表,作为常熟这个地方在长三角是比较核心的地带,这个地方乡村是长三角典型的特征。同时常熟又是一个鱼米文化比较有代表性的区域,承载了生活,生态一体化发展的类型。从长三角乡村湿地问题来讲,我们说一个它的湿地功能,它的生态功能退化,生产功能大大提升,乡村湿地具有生产和生态的功能,生产功能非常中国,生态功能大大退化是由于生产功能过度利用和农药化肥过度投入,追求简单经济效益。还有周边环境污染加重,还有城镇化过程带来不可避免乡村文化,生态的损失,这个是不可避免。所谓行动根源来自于我们的思想,这个思想是不可能跟上建设的速度变化,国外也是一样的。
目标的话,我们希望从几个方面,第一从保护,第二个要构建我们农业,以农业为主导,刚才老师说的第六产业为主导的体系。第三乡村文化的诠释,这个是非常重要的。第四提供一些相关的休闲产品。
这个是我们做的一个规划,因为时间比较短,我们简单解读一下,大量淡黄色是农田,这个地方是水稻为主导,水的面积不是很大。农田是湿地典型的类型,但是居住占比是比较高,11.7%。从对策和规划路径两个角度,我们想主要从对策角度来讲,首先是一个产业规划,我们做规划的时候,集合相关大学专业,邀请相关学校来参加,从产业,我们有农业产业的学校参加,也有土地调整,城市化过程中,乡村的消失是不可避免。第二乡村消失过程中,我们留下来或者即将存在的一些乡村,我们想它的价值是什么,我们有一个二次更新的问题,因为城市更新,一些人群返回乡村居住的问题,还有水利角度做整个水的管控,生态的保育,植物动物的保育,还有水生平稳多样性,还有休闲,景观多样性,服务景观产品多样性角度来讲做一些规划设计。
从产业对策来讲,从产业结构调整,一二三产的联动。和现代农业的结合,就是高科技农业,高科技农业很多可以对环境负荷可以减少,人口增加了,环境是承载不了,通过什么东西来消减其中的压力,就是通过技术的进步来消减环境的压力,还有发展绿色循环农业,并不是回到非常传统农业方式去,按照传统农业思维方式加上科技水平实现生产绿色化,或者可循环的类型。
这是我们看到一些简单的功能分区,重要湿地农业,乡村湿地,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的一个结合。这是做的一些产业规划,我们对它的产业类型和土地利用做了相关调整,目前来讲第一个阶段还是以乡村的种植为主,以湿地农田为主导来进行种植的。对它的水系,农田水利进行规划,和进行农田的管理。
这个讲到农田净化系统,我们怎么从农田面临污染负荷的减少角度来进行农田的设计。这个设计和景观,休闲旅游和生态,产业融为一体里进行统一的规划和设计。到达我们综合性的目标,生态保育里面提出很多的问题,也提出很多对策,包括生态因子评价,建设用地,生态因子功能评价,还有对生态敏感的划分,我们根据不同生态敏感点,这个区域太大了,从产业,人居提出设计的对策和规划的对策,这个是保育重要的内容。
另外对传统村落景观从生态角度来进行了规划,水乡庭院格局的调整,怎么利于生态恢复来进行调整,对湿地景观进行空间布局。根据水系生态,它的自然流动,或者教育方向,甚至我们把目前正在做的海绵城市的技术来进行实践。里面还有一些文化,自然,生态文化相关的遗迹怎么和产业结合,融为一体,这个是有机更新的概念,不是一个再造的概念,或者恢复原来的概念。
最后因为时间关系,只能放一放。谢谢大家!